吴建涛: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实践

发布:2024-10-30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实践

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涛
1730278067576.png

吴建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出版专著、合著4部,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重大重点科研课题、项目5项。


集团化办学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调控下,基础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主办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发展现状、挑战以及如何有效推进与实施,近日,《学校品牌管理》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涛。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与挑战


品:很荣幸有机会向吴所长请教!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模式有哪几种?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模式,主要依据成员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分为紧密型、松散型和混合型。紧密型中,所有成员学校都丧失独立法人地位,集团成为单一法人主体,管理结构与独立学校类似,但规模和校区会有所增加。松散型类似于学区,各成员学校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总校作为领导学校,主要负责推动教育改革和方向指导,分校与总校在平等基础上合作。混合型则结合两者特点,部分学校有独立法人地位,部分则无。对于无独立法人的学校,管理相对直接;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校,则更多依赖协商,总校提供方向性指导和课程支持等。此外,还有基于条块管理的分类方式,这里不过多赘述。


品:您认为,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吴建涛: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由教育部门依托高校附属学校提升地方薄弱教育;二则是高校借助自身优质资源,建立教育集团。这类学校因其良好的声誉,备受公众期待与认可。高校作为资源丰富的教育机构,能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关键支持,包括资金、师资与管理经验等。这一模式旨在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高校在基础教育中的集团化办学具有显著优势,其主要体现为资源整合与共享,高校可以为成员校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尤其在思政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此外,高校的独特教育资源,如科技创新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

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局限性。如过大规模可能影响管理,教学质量难以保持一致。此外,如何平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高效利用,确保所有成员校都能受益,是高校集团化办学需持续探索与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作为政府重点支持单位,通常会获得政府的资源倾斜,这对其他独立学校而言也存在不公平之嫌,需进一步评估与调整。因此,高校集团化办学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协同效应,也要确保规模可控和资源公平,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意义


品: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对自身的品牌建设有何影响?

吴建涛:通过对深圳和杭州的教育调研,我发现,高校在基础教育合作项目中的作用有限。高校的主要目标在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科研创新,这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倾向于建立附属学校或进行集团化办学,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职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种做法既保障了高校内部的教育权益,也响应了地方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于拥有附属学校的高校而言,参与基础教育项目不仅能体现其教育情怀,还能为地方教育发展作贡献。地方政府通常会为此类合作提供资源支持,以实现共赢。这种合作模式遵循了“互利共生”原则,即通过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携手合作,不仅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也为双方带来了实际利益,展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品:那么,高校应如何参与和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呢?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高校作为集团化学校的上级机构,主要通过设立独立的集团化办学办公室或通过二级学院参与集团学校管理。在管理层面,集团化学校负责日常运营,而高校则在选拔校长时提供经验丰富、擅长学科引领的专家作支持,以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此外,高校亦能提供财政支持,确保集团化学校运营的稳定和效率。在此模式下,高校的角色侧重于指导和支持,而非直接介入内部事务,维持着一种适度的管理关系。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融合与创新之道


品:您认为,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学校文化应如何融合创新?

吴建涛:开展集团化办学需深入研究,确保其顺利实施。地方政府主导时,往往存在“拉郎配”现象,故调研至关重要。调研应聚焦潜在成员校的需求与特点,以及牵头学校的教育理念、领导团队构成等,以促进基于相互了解与意愿的双向选择。

为避免内部冲突,需向各独立学校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本质与原则,强调集团化应遵循的规范和流程,确保成员校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共同发展。这时候,牵头校的领导团队是关键,其作用不仅在于塑造学校文化,还在于凝聚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牵头校足够的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和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防止对学校造成压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总之,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依赖于政府、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理解,并需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和支持,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品:如何评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兴起,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回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其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均衡发展与资源共享,确保所有成员校均能受益于集团优势,避免加剧择校竞争,切实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更需关注内部各校间均衡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共享。只有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


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民办教育管理,这对企业举办的基础教育集团意味着什么?

吴建涛:我国政府在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减弱了对民办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包括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取消对民办学校的政策倾斜与选拔性招生。这使得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在竞争中站在同一起跑线。

这一变革要求民办学校和集团化办学机构必须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回归教育本质。未来,企业办的学校可能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政府此举旨在回应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视、防范利益输送风险,并确保教育用地的合理规划,支持民办教育机构时更加注重透明与公平。

教育领域的这一转型意味着,民办教育机构尤其是企业举办的学校,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质量提升、创新模式探索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精准响应,而非依赖外部政策支持。这预示着教育领域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质量和公平,对所有教育机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品:您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何发展趋势?

吴建涛:当前,我国面临出生率下降与适龄入学儿童减少的趋势,这将促使教育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推动小班化教学的普及。虽然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压力减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教师过剩,但这也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调整空间。

集团化办学旨在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资源匮乏学校,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其目标在于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校与教师的改革动力,而非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然而,集团化模式可能会减少学校间的竞争,导致教师和学校产生惰性。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因此,未来集团化办学可能转向独立学校,以维持竞争机制。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允许表现优异的成员学校有序退出集团,转变为独立学校,体现了其目标不仅在于形成集团,更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财政保障能力受限的背景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量也十分有限。尽管集团化办学获得了额外支持,但在现有教育资源存量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投入方式并未实现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投入策略难以持续。

针对这些挑战,我建议探索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连贯一致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一体化办学不仅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需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重视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一体化办学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向。



来源:学校品牌管理

上一篇:校长如何带领新教师摆脱成长困境

下一篇: 无

吴建涛: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实践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实践

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涛
1730278067576.png

吴建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出版专著、合著4部,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重大重点科研课题、项目5项。


集团化办学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调控下,基础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主办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发展现状、挑战以及如何有效推进与实施,近日,《学校品牌管理》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涛。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与挑战


品:很荣幸有机会向吴所长请教!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模式有哪几种?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模式,主要依据成员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分为紧密型、松散型和混合型。紧密型中,所有成员学校都丧失独立法人地位,集团成为单一法人主体,管理结构与独立学校类似,但规模和校区会有所增加。松散型类似于学区,各成员学校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总校作为领导学校,主要负责推动教育改革和方向指导,分校与总校在平等基础上合作。混合型则结合两者特点,部分学校有独立法人地位,部分则无。对于无独立法人的学校,管理相对直接;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校,则更多依赖协商,总校提供方向性指导和课程支持等。此外,还有基于条块管理的分类方式,这里不过多赘述。


品:您认为,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吴建涛: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由教育部门依托高校附属学校提升地方薄弱教育;二则是高校借助自身优质资源,建立教育集团。这类学校因其良好的声誉,备受公众期待与认可。高校作为资源丰富的教育机构,能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关键支持,包括资金、师资与管理经验等。这一模式旨在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高校在基础教育中的集团化办学具有显著优势,其主要体现为资源整合与共享,高校可以为成员校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尤其在思政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此外,高校的独特教育资源,如科技创新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

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局限性。如过大规模可能影响管理,教学质量难以保持一致。此外,如何平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高效利用,确保所有成员校都能受益,是高校集团化办学需持续探索与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作为政府重点支持单位,通常会获得政府的资源倾斜,这对其他独立学校而言也存在不公平之嫌,需进一步评估与调整。因此,高校集团化办学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协同效应,也要确保规模可控和资源公平,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策略与意义


品:高校参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对自身的品牌建设有何影响?

吴建涛:通过对深圳和杭州的教育调研,我发现,高校在基础教育合作项目中的作用有限。高校的主要目标在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科研创新,这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倾向于建立附属学校或进行集团化办学,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职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种做法既保障了高校内部的教育权益,也响应了地方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于拥有附属学校的高校而言,参与基础教育项目不仅能体现其教育情怀,还能为地方教育发展作贡献。地方政府通常会为此类合作提供资源支持,以实现共赢。这种合作模式遵循了“互利共生”原则,即通过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携手合作,不仅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也为双方带来了实际利益,展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品:那么,高校应如何参与和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呢?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高校作为集团化学校的上级机构,主要通过设立独立的集团化办学办公室或通过二级学院参与集团学校管理。在管理层面,集团化学校负责日常运营,而高校则在选拔校长时提供经验丰富、擅长学科引领的专家作支持,以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此外,高校亦能提供财政支持,确保集团化学校运营的稳定和效率。在此模式下,高校的角色侧重于指导和支持,而非直接介入内部事务,维持着一种适度的管理关系。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融合与创新之道


品:您认为,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学校文化应如何融合创新?

吴建涛:开展集团化办学需深入研究,确保其顺利实施。地方政府主导时,往往存在“拉郎配”现象,故调研至关重要。调研应聚焦潜在成员校的需求与特点,以及牵头学校的教育理念、领导团队构成等,以促进基于相互了解与意愿的双向选择。

为避免内部冲突,需向各独立学校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本质与原则,强调集团化应遵循的规范和流程,确保成员校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共同发展。这时候,牵头校的领导团队是关键,其作用不仅在于塑造学校文化,还在于凝聚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牵头校足够的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和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防止对学校造成压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总之,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依赖于政府、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理解,并需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和支持,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品:如何评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吴建涛: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兴起,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回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其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均衡发展与资源共享,确保所有成员校均能受益于集团优势,避免加剧择校竞争,切实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更需关注内部各校间均衡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共享。只有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


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民办教育管理,这对企业举办的基础教育集团意味着什么?

吴建涛:我国政府在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减弱了对民办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包括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取消对民办学校的政策倾斜与选拔性招生。这使得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在竞争中站在同一起跑线。

这一变革要求民办学校和集团化办学机构必须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回归教育本质。未来,企业办的学校可能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政府此举旨在回应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视、防范利益输送风险,并确保教育用地的合理规划,支持民办教育机构时更加注重透明与公平。

教育领域的这一转型意味着,民办教育机构尤其是企业举办的学校,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质量提升、创新模式探索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精准响应,而非依赖外部政策支持。这预示着教育领域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质量和公平,对所有教育机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品:您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何发展趋势?

吴建涛:当前,我国面临出生率下降与适龄入学儿童减少的趋势,这将促使教育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推动小班化教学的普及。虽然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压力减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教师过剩,但这也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调整空间。

集团化办学旨在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资源匮乏学校,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其目标在于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校与教师的改革动力,而非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然而,集团化模式可能会减少学校间的竞争,导致教师和学校产生惰性。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因此,未来集团化办学可能转向独立学校,以维持竞争机制。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允许表现优异的成员学校有序退出集团,转变为独立学校,体现了其目标不仅在于形成集团,更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财政保障能力受限的背景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量也十分有限。尽管集团化办学获得了额外支持,但在现有教育资源存量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投入方式并未实现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投入策略难以持续。

针对这些挑战,我建议探索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连贯一致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一体化办学不仅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需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重视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一体化办学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向。



来源:学校品牌管理